我的MBTI转变史

最近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不是之前那个活跃的人了,不由得思考起了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。我认为MBTI也可以成为解释的一个角度,它可以从大方面简单涵盖一个人的类型,所以我希望从MBTI出发去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。从我接触MBTI开始,我一共经历了3种类型,从最开始活跃感性的ENFJ到理性充满能量的ENTJ,再到理性收敛的INTJ,我认为一定有原因促成了这个转变,今天便挖掘一下探究一番。

此处可查看我的MBTI历史:https://profile.wyqz.top/post/character-test/

我认为MBTI改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的改变,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刻在影响着自己的行为。

ENFJ

这个阶段占据了我本科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(毕竟三年疫情,环境改变不大)。

那是的我被一种“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”的信念驱动着。从入学开始我就时刻暗示自己,要变得活跃,要经常换位思考(具有同理心)。这些想法我想大概都是源于之前看过的某本书或者某个视频。所以很多时候我都表现很积极活跃,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健谈,基本是外强中干。但是积极也产生了一些作用,我当上了社团的会长和ACM实验室的负责人,这样的特性越发体现的明显(属实是正反馈了)。

  1. 我承担了大部分学生工作。学生工作的各种事情我基本都揽到了自己身上,不太好意思找手下的副会长去做,怕麻烦他们。很多事情也是到了不得不通知的那一刻才会通知或者委派,真实体现了严重病态的同理心。把活都揽到自己身上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找罪受,虽然我有责任去做这些事情,但下面的副会长显然也有责任去给我分担工作,因为我过于怕麻烦他们,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完成的。这也暗含了我本身可能具有内敛的属性。
  2. 生活中我也比较关注身边人的看法:早起时尽量不吵到室友;不打探别人的隐私;言语平和不说脏话;观点中性不过度倾向等等

ENTJ

保研过后,随着外界约束的减少(学业、竞赛等),我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。

此时的驱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——从"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"转向了"我能成为谁"。我不再满足于扮演某个角色,而是想要探索自我的真实边界。我把自己当做项目,频繁改变做实验,观察自我变化的现象,结果就是不断反思和决策,变得更加理性

  1. 这个时期我探索了习惯的养成,尝试了锻炼、读书、音乐、英语等习惯,试过很多持续的tips,有一些习惯现在还是有坚持的(最近因为论文原因还是没有持续下去😭)。
  2. 这段时间刚好是在京实习,有大量的独处时间(那时候没对象),完全处于一个工作的环境中。没有太多的约束,所以我对自己的调整就很频繁,一直在打破自己的能力边界,一直在试很多没有做过的事情。所以当时和很多在京的学长和同学联系出去玩耍,还是挺好的。

INTJ

来到科大之后,周围氛围压抑,科研氛围浓厚,生活气息偏少,社交圈局限于实验室周围的几个人。同时在感情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,而且平时科研压力在身,这些事情约束着自己的行为,根本没有心思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。很多时候我的说话变少了,沉默占据了大多数,更多的是自己在思考事情的本质。

  1. 在学校的氛围的影响下,同时也有毕业要求的压力,自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做科研,科研成果的快慢也影响着之后的工作。因为完不成毕业要求就没办法实习,没有实习就找不到什么工作,一环扣一环。如果摆烂到最后,草草毕业,最后的工作也会是普普通通。
  2. 这段时期也有着大量的情感投入,一方面进行关系维系,一方面进行思考(会思考对方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行为,为什么自己的行为被那样理解,我到底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某件事情)。我也在调整自我边界,思考接纳各种想法,又希望产生属于自己的想法。
  3. 同时我也在思考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。很多时候表象是一回事,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,它反映的是深层矛盾。因为平时关注投资方向的消息面,又马上深入职场,步入社会,自然会进行这样的思考。

Summary

回顾这段转变史,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真实的我到底是哪一个?最初我以为MBTI的改变意味着"我变了",但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,这些类型都是我在不同环境下的投影。ENFJ时期的同理心、ENTJ时期的行动力、INTJ时期的深度思考,它们并非相互替代,而是层层叠加。就像地质层一样,每一层都记录着特定时期的我,而现在的我是所有这些层的总和。

更有趣的是,环境与人格之间的关系。究竟是环境塑造了我,还是我选择了环境?本科时我主动选择了活跃,研究生时我主动选择了内敛——这些看似被动的"适应",实际上都包含着主动的"选择"。我选择在本科时戴上ENFJ的面具,也选择在现在摘下它。所以与其说是环境改变了我,不如说是我在不同环境中选择了展现不同的自己。

还有一个矛盾让我困惑:MBTI是在帮助我理解自己,还是在反向塑造我?当我知道自己是INTJ后,我是否会不自觉地向INTJ的特质靠拢?当我用"内敛"来解释自己的沉默时,是否也在给自己设限?也许MBTI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签,真正的成长是超越这些标签,成为一个无法被简单分类的、完整的人。

最后我想,这些改变的意义可能不在于"我变成了更好的人",而在于我开始学会与不同版本的自己和解。ENFJ教会我关注他人,ENTJ教会我突破边界,INTJ教会我向内探索。它们都是我,只是在不同的时刻被需要。

未来我可能还会变,也可能回到某个曾经的状态。但我知道,无论如何变化,那个在内心深处不断思考"我是谁"的人,从未改变。


   转载规则


《我的MBTI转变史》 行码棋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
 上一篇
外脑心法-构建个人知识库 外脑心法-构建个人知识库
1 信息爆炸时代:为什么我们需要外脑 1.1 大脑的局限性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每天海量的文章、视频、播客涌入我们的大脑,我们感觉自己在不断学习,但真正能够记住并调用的知识却少之又少。一个普遍的现状就是大量的信息流冲刷我们的大脑,但真
2025-10-06 2025-10-06
下一篇 
《原子习惯》读书笔记 《原子习惯》读书笔记
近期看完了《原子习惯》这本书,内容量比较少,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读完了,其实集中读大概一个下午就可以看完。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习惯,讲述习惯能给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,最后提出了比较好的培养习惯的方法和策略。有一些观点让我感触比较深,所以
2025-08-25 2025-08-25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