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研的前半生

不知不觉已经做了一年多的科研,来到了研二上的这个时期。某个时刻突然静下来,想起之前做科研的种种经历,不免心生感慨,也难免有所惋惜。感觉总体来看,我短暂的科研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(1)寻方向:确定自己要做的方向,大概一直到研一下的上半段才确定,大概2月中旬
(2)调效果:确定完方向,需要跑通Baseline,探索超过sota的方法,大概6-7月份才探索出来要入手的点
(3)做实验:跑各种对比实验,为自己的论文成型做铺垫

寻方向

研一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上课,只有剩余时间才能投入科研。作为刚踏入科研领域的新人,我对研究方向完全迷茫,上学期只能摸索着选方向、读论文,然后准备PPT向导师汇报。选择方向时,我首要考虑的是对未来就业有利的领域,因此最初选择了雷达点云三维重建这个方向,跟随一位师兄学习。经过长时间的初步学习和调研后,在汇报时却被告知这个方向不可行,我不得不寻找新的研究领域。

随后,我转向了做预训练的师兄,希望研究pose相关内容。了解相关知识后,师兄表示可以带我,但需要导师批准。又经过漫长等待,当我准备好PPT发给导师时,却被告知必须做ECG相关任务而非pose,这意味着我第二次选择方向也以失败告终。之后,我又尝试转向大模型方向,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相关知识,但最终还是跟随另一位师兄从事疾病分类研究。

我的方向选择过程充满波折,从三维重建到pose再到大模型,每个阶段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学习准备,最终却选择了一个并非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向。整个过程消耗了太多时间和精力,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。我所在的研究组可选方向十分有限,面对这个相对小众的研究领域,我对未来感到迷茫,只能看到过去的种种不顺。

调效果

确定了大致方向后,我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升性能。起初拿到师兄的基础代码,仅是理解所有代码就花费了大量时间,之后又学习了许多深度学习知识。我一直希望按照自己的编程风格去理解这些代码,因此多次进行重构。在前期探索阶段,我进行了大量实验,尝试不同模型、调整参数、修改模块。我常常感到困惑:做这么多实验究竟有什么意义?似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研究方向。

在师兄代码的基础上徘徊了很久,两个月后才终于调到与师兄Baseline相近的性能。我不禁思考:忙活这么久,只是达到了Baseline水平,我真正在做什么?仅仅是复现吗?这个问题让我如梦初醒,意识到不能只在原有基础上做事。于是我开启了新的探索,不断重构代码,逐渐转向对比学习方向。虽然仍需不断做实验、修改代码,但效果来得更快了,前期建立的良好代码结构让修改变得高效,对代码鲁棒性的坚持也开始发挥作用。在一次网络结构改变后,性能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,这给了我极大动力。

然而,这些性能提升有时仍无法超越sota,只能与之相媲美。于是我开始了长期的性能调优过程。这段时间依然是不断改代码、调参数、修改网络,但研究方向比之前更加明确。我已记不清写了多少代码、做了多少实验,翻看日志时难以一目了然,估计至少有几百次。到了六七月份,性能已经基本达标,论文雏形开始显现,接下来需要分析已完成的工作,找出有效的模块,确定论文的切入点。

做实验&写论文

做实验是最痛苦的部分。我这个研究方向需要大量消融实验,通常要进行上百次测试。如果效果不理想,还需要重新调整参数再试。整个暑假,我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做这些实验,实验量巨大,确实令人精疲力竭。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十点到工位,晚上十点多回宿舍,在宿舍、工位和食堂之间循环。写论文时构思故事特别困难,对我这个新手而言尤其如此。更何况我投稿的论文需要二十多页,每个部分都要反复修改,这个过程非常煎熬。

这一阶段我的日常不是做实验就是画图或写论文,每天既单调又充满挑战。后期还需要复现其他论文并进行对比实验,感觉自己一直在编写代码、运行实验。从学期开始至今,我做了那么多实验,但最终写入论文的却寥寥无几。这不禁让我思考:之前做的那些实验究竟有什么意义?为什么当初要如此辛苦地修改代码?

经历这段时期后,我真正体会到:科研过程不必追求实验的完美,重要的是保持进度,不要过分纠结于实验细节。等到结果理想后,再回头完善这些细节。

写下这篇博客时,我正处于最后一个阶段。希望之前的经历能让自己有所体会和感触,若能对未来的行动产生哪怕一丝影响,我便非常知足了。

回望这段读研的前半生,我看到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成长与挣扎。虽然经历了方向选择的曲折、实验调优的煎熬和论文写作的困难,但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。科研对我来说可能本就不适合,它虽完善了自我,但却越发让我感受到我与它的不匹配,希望未来一切好过。


   转载规则


《读研的前半生》 行码棋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
 上一篇
《原子习惯》读书笔记 《原子习惯》读书笔记
近期看完了《原子习惯》这本书,内容量比较少,断断续续花了一个月读完了,其实集中读大概一个下午就可以看完。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习惯,讲述习惯能给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,最后提出了比较好的培养习惯的方法和策略。有一些观点让我感触比较深,所以
2025-08-25 2025-08-25
下一篇 
赶论文真的难 赶论文真的难
暑假协助实验室的师兄做论文工作,大概干了两周,DDL8月2日,属实感受到了要做出一篇像样的工作的难度。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重复劳动的地方,也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,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各种繁杂的事情扑面而来时内心的压力和紧张。 我在其中主要负责复现3篇
2025-08-03 2025-08-03
  目录